曾有一稿是用第二人称。现在的开头是形、理、情杂糅一团而以形,即具体的事拢之,以求一种真切、深沉、悲怆、莫名之势。有刊物转载时建议去掉前三句,从“谜”字句始。酌之再三,未改。如其,恐失之于理强形弱,兀起入理会削弱亲切、深沉感。 [2]“觅渡”,是本文的文眼,也是意外得来的收获。初次访问秋白纪念馆时见一群红领巾在服务。问之,是旁边觅渡小学的学生,得知这个地名。文章的标题和主题在一刹那便产生并固定下来。秋白一生是一个悲剧,“觅渡桥”是一个天然的文学意象,正好有机地装载了这个悲剧的全部内涵。 [3]“八七会议”秋白以柔弱之躯,受命危难之际,这是1958年我读初中,上历史课时就得到的印象。 [4]第一次看到关于秋白被甩掉,不带他长征的资料大约是1989年,当时...
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摘抄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读后感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读书笔记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读后感800字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目录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摘抄好词好句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读后感300字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读书心得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电子版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摘抄好词